1.2 一維條形碼簡述
條形碼是將線條與空白按照一定的編碼規則組合起來的符號,用以代表一定的字母、數字等資料。在進行辨識的時候,是用條形碼閱讀機掃描,得到一組反射光信號,此信號經光電轉換后變為一組與線條、空白相對應的電子訊號,經解碼后還原為相應的文數字,再傳入電腦。條形碼辨識技術已相當成熟,其讀取的錯誤率約為百萬分之一,首讀率大于98%,是一種可靠性高、輸入快速、準確性高、成本低、應用面廣的資料自動收集技術。
世界上約有225種以上的一維條形碼,每種一維條形碼都有自己的一套編碼規格,規定每個字母(可能是文字或數字或文數字)是由幾個線條(Bar)及幾個空白(Space)組成,以及字母的排列。一般較流行的一維條形碼有39碼、EAN碼、UPC碼、128碼,以及專門用于書刊管理的ISBN、ISSN等。各種一維條形碼的發明年代歸納于表1,標準制定年代則歸納于表2。
表1 一維條形碼發明年代表
年份 |
條碼名稱 |
發明人或公司 |
特殊意義 |
1949 |
Bull’s Eye Code(公牛眼碼) |
N. Joe Woodland, Bernard Silver |
第一個條碼 |
1973 |
UPC |
IBM |
首次大規模應用的條碼 |
1972 |
Codabar |
Monarch Marking System |
|
1974 |
39碼 |
David C. Allias (Intermec) |
第一個商業性文數字條碼 |
1976 |
EAN |
EAN協會 |
|
1981 |
Code 128 |
||
1983 |
Code 93 |
表2 一維條形碼標準制定年代表
年份 |
條碼 |
納入標準 |
1982 |
Code39 |
Military Standard 1189 |
1983 |
Code39, Interleaved 2 of 5, Codabar |
ANSI MH10.8M |
1984 |
UPC |
ANSI MH10.8M |
1984 |
Code39 |
AIAG標準 |
1984 |
Code39 |
HIBC標準 |
從UPC以后,為滿足不同的應用需求,陸陸續續發展出各種不同的條形碼標準和規格,時至今日,條形碼已成為商業自動化不可缺少的基本條件。條形碼可分為一維條碼(One Dimensional Barcode,1D)和二維碼(Two Dimensional Code,2D)兩大類,目前在商品上的應用仍以一維條形碼為主,故一維條形碼又被稱為商品條形碼,二維碼則是另一種漸受重視的條形碼,其功能較一維條形碼強,應用范圍更加廣泛,詳細內容將在下一章介紹。
目前全世界一維條形碼的種類達225種左右,將介紹較通用的標準,如UPC、EAN、39碼、128碼等。此外,書籍和期刊也有國際統一的編碼,特稱為ISBN(國際標準書號)和ISSN(國際標準叢刊號)。
如需了解更多條碼檢測儀產品,歡迎訪問https://ibetter.com/tmjcy
- 2020-05-20
- 2019-01-01
- 2015-11-05
- 2020-06-04
- 2021-01-03
- 2020-05-13
- 2020-05-17
- 2020-03-21
- 2022-04-12
- 2019-12-06
- 2019-08-01
- 2019-08-01